
发布日期:2025-04-02 22:04 点击次数:97
漫煨历史(4)券商配资开户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
唐高宗挥师一战,海葬倭寇五六万;倭奴国望唐胆颤,趴下跪伏九百年!
(大唐与倭奴国白江口海战图)
01
唐朝时期,寄生于弹丸小岛上的倭国,有个老娘们儿当了天皇。
由于她的前任孝德天皇搞了十多年的大化改新,全倭国大小岛屿一律学大唐,让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突飞大涨。
搞大化改新的孝德天皇突然归天了,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娘们第二次登上了天皇宝座,称“齐明天皇”。
这个老娘们儿非常狂。她看到自己的国家有吃有喝,兵强马壮,就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了”。
展开剩余96%她想在有生之年为自己的子孙们再谋一块安生的地儿。她担心自己这一窝倭人呆在这几个小岛上没有什么发展空间,随时都有被海水吞噬,喂王八的危险。那样就灭族绝种了!
她盯上了朝鲜半岛,一块既富饶又安全的地盘儿。
明知道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都是大唐帝国的属国,她也肆无忌惮,伸手就抢,张口就咬!
当时的朝鲜半岛上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都附属于大唐。
但是,唯有新罗是真心臣服于大唐的。高句丽与百济对大唐均是阳奉阴违,表面称臣,心怀鬼胎,都想吞掉别国,雄踞半岛,与大唐分庭抗礼,做不成老大,做个老二也棒棒达!
于是乎,雄心膨胀的百济妄想一口吞掉新罗,勾结高句丽两头用兵,连夺新罗三十余城!
新罗国力最弱,哪能抵抗住两大强国的雄兵劲旅!
新罗告急!
要活命,只有找老大。
情急之下,新罗国王武烈一面率全国军民血战抵抗,一面派使臣纵马过江,八百里加急,直奔长安,向大唐皇帝求救!
此时的大唐皇帝姓李名治,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刚过而立,顷长英俊,帅男一个,正是风流倜傥时。
(唐高宗李治画像)
别看他在武则天面前眉开脸笑,唯唯诺诺,软得像根面条,是中国历史上官儿最大,最有名气的“妻管严”。
但是,当外敌举锄挥镐来挖中华民族的墙脚时,他却硬得像把大铁锤!
高宗向跪在御座前求救的新罗使臣轻轻一挥手说声“平身”,之后起身跺到御案前,拈起御笔“刷刷刷”几笔,草下一行旨令:“着大将苏定方领兵伐百济!”
苏定方是何人?是在灭西突厥中威震西域的大将军,也是世界瞩目的大唐名将。定方定方,到一方定一方也!
大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3月,刚从西域凯旋归朝的苏定方被朝廷任命为熊津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十三万跨江渡海杀向半岛,又逢新罗国王武烈领兵5万前来接应。
唐新联军十八万,分南北水陆两路,船帆盖江千里,钳形式地扑向百济,将百济像个尕核桃一样死死夹住。
这百济也是个外强中干的货,没经过三下两下就全军覆灭,被灭了国。国王义慈与太子扶余隆,次子扶余泰被一起俘虏,押回了长安。
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率军镇守百济王城泗沘城,又派左卫中郎将王文度领兵马镇守熊津,自己率大军主力转战攻打高句丽。
百济义慈王的忠诚旧部,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和浮屠道深等人不甘心做亡国奴。他们纠集残部溃逃至靠近白江口的周留城负隅顽抗,死守孤城,伺机复国。
次年,镇守熊津的唐将王文度病逝,鬼室福信抓住时机,派遣使团偷渡出海,前往倭国。
他们首先向倭国皇室献上了百余名唐军战俘,以表忠心,再提出两项乞求:一是迎在倭人质扶余丰王子回国为王;二是乞求倭国派大军杀回百济,帮百济复国。
倭国的齐明天皇,这个年已六十七岁的老娘们儿亲自召见了福信派来的使者。
听完情况,她禁不住连叫几声“亚西、亚西”!接着自语道:“这块肥肉大大的,老娘正想咪西咪西的,没想到给大唐先叼走了的……!”
(倭国齐明天皇画像)
她站起来老牙一咬:“八格牙鲁,老娘倒要试试大唐这小毛孩儿有多硬,死啦死啦的……”
02
各位读君,你别看现在的日本女人在男人面前跪伏趴地的,头都不敢抬。但是在古代,日本的娘们儿可是厉害的角儿。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出了四百多个皇帝,而名正言顺的女皇帝只有一人!
日本从有天皇到现在一千多年历史的126代天皇中,就有女天皇10代。从公元592年到770年的180年中,倭国就出现了8代6位女天皇。
第一个向中国公开叫板说不的日本人,不是男人,而是女人!
她就是公元592年登位的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时年38岁。
不少人或许不知,日本自古本是中国的附属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载: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日本还没有国名。他们派了一个使团来洛阳朝贡,求大汉皇帝赐名。
汉光武帝见这些东瀛使者一个个都身矮体矬,便赐了个名称叫“倭奴国”,还做了一方刻有“汉倭奴国王”名字的金印赐予其国王。
“汉倭奴国王”这个名字,充分说明了倭奴国是汉朝的附属国。
三国时代,魏国曹睿为帝时,倭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朝贡,被曹睿帝册封为“亲魏倭王。”
又据中国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倭奴国先后有5位大王远渡重洋,亲自来华要求册封。
公元421年和425年,倭王“赞”不仅自己来华,还两次遣使至南朝朝贡,要求册封。宋武帝特发诏书册封与嘉许。
(“汉倭奴国王”印图片)
除此外,还有“珍、济、兴、武”四位倭王先后来南朝要求册封。
一直到隋朝时,倭奴国对中国都是规规服服的。
到公元592年后,倭奴国第一个不愿对中国俯首称臣,试图与中国平起平坐的人出现了,并且是个女人。她就是推古天皇。
这个女人18岁的时候,因为貌美,被自己的亲哥哥敏达天皇馋得直流口水。
敏达也不管伦理不伦理了,直接将妹妹纳入后宫封为妃子,5年后又封为皇后。
做了8年皇后,敏达天皇命归西天。31岁的推古便成了空守枯灯的寡妇。
她从没想过要当天皇。未曾想7年之后,在位的崇峻天皇遭权臣暗杀亡命,推古的儿子竹田皇子和侄子圣德太子奋起平叛之后,两人争夺皇位闹得天翻地覆。
终因势均力敌,谁也干不掉对方,为国家安定计,两人达成妥协,推举推古坐上天皇宝座。
于是,日本的首位女天皇出现了。
38岁的女天皇一上位就干了两件破天荒的事。
第一是改国王名为“天皇”。在她之前的历代倭国首领都称“大王”。
第二是把自己摆在与中国皇帝平等的位置上,试图与中国平起平坐。
她学习中国皇帝的统治经验和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用15年时间让倭奴国增强了国力,改变了面貌。
这时,她感到自己的国家强大了,不愿再对中国俯首贴耳,为奴称臣。
公元607年,她向隋朝派出使团,并非朝贡,而是要与隋朝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她一改数百年的附属国口气,首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倭国推古天皇画像)
她称自己为“东天皇”,隋炀帝为“西皇帝”,把自己与中国的皇帝并列起来,明确挑战华夷秩序,使倭奴国与中国平起平坐。
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日本第一次在对外交往中使用“天皇”这一称号,也是中日交往史上,日本第一次不肯附属于中国,第一次向中国说“不”。
03
推古执掌倭国36年后撒手归天了。仅隔14年后,第二位女天皇闪亮登场。
这娘们儿的厉害,比起推古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两件事,推古无法相比:
一是她在天皇的宝座上爽了两回;二是年过花甲后御驾亲征,率军攻打朝鲜半岛,与大唐玩儿硬的!
她原本是舒明天皇的皇后。公元641年舒明天皇驾崩,倭国又陷入皇权之争,国家出现混乱。
乱了一年,各方为国家安定又达成妥协,推举舒明天皇的皇后当天皇。称号为“皇极天皇!”
皇极天皇一登上皇座就将皇权用到了极致。首先是诛杀异己,清除内患。
早在舒明天皇执政期间,大贵族势力的代表,权臣苏我入鹿,权倾天下,骄横暴虐,野心膨胀,为所欲为,连皇子也敢杀。
皇极天皇上位后,多次约谈,召开皇大,他仍不收敛,把这个娘们儿没放在眼里。
他哪里想到,自己撞在了母老虎的爪子上!
这娘们儿牙一咬,便让他“死啦死啦的”!
这天,皇极天皇诏见外国使团,皇室大臣们必到。
苏我入鹿飘飘然入朝,途中艳遇一歌舞妓嬉笑调戏。苏我入鹿花心遂起,解腰间佩刀授之为信。之后,便空手入宫。
这哥们心花眼迷地进入大殿,倏忽之间,12道大门齐刷刷关闭锁死。皇极天皇的儿子,中大兄皇子率一群武士举刀拥入,一顿乱砍,将苏我入鹿剁成了肉泥!
紧接着,在全倭上下掀起剿苏风暴,将苏我入鹿家族全部杀光,灭了九族!
(倭国孝德天皇画像)
清除了内鬼,这娘们儿也觉得玩累了,既有血腥恐怖之惊,又有身心疲惫之感,便主动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孝德皇子,自己做了太上天皇。
孝德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可以说是日本天皇中第一个中国通。
他遍览中国典籍,对远古黄帝与尧舜,近代汉唐各帝王的治国之道都能如数家珍。他对中国历朝历代延续不断的政治体制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一上位就仿效大唐,使用年号(之前倭国无年号),取年号为“大化”。
“大化”这个名儿就取自于我国古籍《尚书》:“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
即位第二年,即公元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开启了倭奴国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化改新”。
所谓的“大化改新”,实质上就是全面的中国化,文明化。废除倭国沿袭了数百年的国家管理制度,仿照中国建立一套全新的国家运行机制。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废除传统的贵族世袭制度,建立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天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仿效大唐建立三省六部,设置八省百官,官员由天皇任免。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部没收贵族所有土地,归为国有,变私田为公田;再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让下层百姓耕者有其田。
三是推行“租庸调制”。以“地租”、“田租”的方式在全国征收租税和劳役,积累国家财富。使天皇完全控制了国家的土地、财富和人口。
“大化改新”在倭奴国全面推行,不到10年功夫,就使日本由一个贵族势力各自为王的封建贵族国家变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口飞速增长,国力武备空前强大。
公元654年,孝德天皇病死,一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皇极太上天皇,这个已年过花甲的老娘们再次披挂上阵,杀回天皇宝座,号称“齐明天皇”。
04
重掌国柄,她驾轻就熟。依仗着眼下的强大国力,她更加雄心勃勃。
(倭军西征渡海图)
她继续贯彻“大化改新”的国策,一面发展经济,雄厚国力,建军强武;一面眼观世界,洞察外邦,谋划着出海登陆,为子孙弄到一块更安全、更辽阔、更富饶的领地。
朝鲜半岛比起倭国山川辽阔,土地肥美,且无海吞之忧,自然是一块令这个老娘们儿垂涎不止的肥肉。
拿下朝鲜半岛,就可吞掉亚洲的整个东北部。那时,老娘就是天下第一皇!
老娘们儿正成天在心里拨弄着如意珠子,未曾想,大唐竟一下子灭掉了百济,行动如此之快,架势如此之猛!
百济灭国,犹如一声霹雳在老娘们儿耳边炸响!没有了百济,她的手脚根本无法沾上朝鲜半岛的边儿,她要吞掉东北亚,做天下第一皇的梦想也将被打得粉碎!
于是,在召见完鬼室福信派来的使团后,气得腮帮子鼓得小山包一样,连连怒吼:“八嘎、八嘎、八嘎……”
这一夜,她毫无睡意,在宫里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这里转转,那里爬爬,一直转到天明上朝!
当着皇室百官,没等座下大臣各自奏报,她先开了口,吼出了一连串短句:“扩军!造船!制箭!抢百济!本皇亲征……”
天皇的这种失态,令皇室大臣们一片惶恐。大家不敢怠慢,都积极行动,举国备战!
公元661年1月,倭奴国举全国之力,调集精兵六万余,战船千余艘,兵器良草无数,渡海西进,直指朝鲜半岛,誓与大唐决一公母。
齐明天皇,这个68岁的老娘们儿率前军万余先行开路,其余各将分批次领兵跟进。
从皇城奈良出发,先抵达第一站九州。经过鞍马,舟船,连续多日的折腾,齐明天皇已是肉僵骨散,心衰力竭。
(白江口海战中,倭军船队浓烟滾滚剧照)
本想在九州休息一夜,继续开拔。谁料次日刚上路,天皇老娘们儿身子一晃,一头栽倒在地。
皇医即刻抢救,大军停止开拔。救醒后,老娘们儿便卧床不起。天皇重病,渡海征战暂时搁浅。全国上下继续备战,等待天皇康复!
可惜,倭奴们没有等到这一天。几个月后,医术乏力,齐明天皇命丧九州朝仓宫。
那个黎明时刻,贴身皇医突报病情危急。皇太子中大兄赶紧跪于榻榻米前,头扑到母亲嘴边,聆听圣旨。
老娘们儿微微睁了睁眼,嘴皮嗫嗫嚅嚅几下,喊出一声“百济……”腿一蹬,挂了!
天皇一挂,全倭举丧。中大兄皇太子披麻戴孝回到都城皇室登基即位,称“天智天皇”。
齐明天皇虽命死半途,但她的野心却成为了倭奴的继定国策,传给了后代。
哀丧一年后,天智天皇重举大旗渡海征战:命倭军大将阿云比罗夫为前将军,领兵万余,战船170艘,载援百济弓矢数十万支先行渡海西进,破浪引航;
命大将阿信引田比罗夫为后将军,率雄兵数万,战船千艘,威风凛凛紧随其后;
同时,派倭将狭井槟榔领兵五千,护送在倭人质,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称王;
紧接着,又命大将卢原君率兵万余殿后为援军。
05
此时的朝鲜半岛,风紧浪急!一下子就摆开了两个战场。
东南战场,倭奴国千艘战船,数万雄兵杀向百济南边的白江口。唐新联军主力已调入西北征战高句丽,留驻百济和新罗的军队不足两万。
百济在倭人质扶余丰王子已被5000倭军护送回国,登陆百济边境海口城巿周留城复国称王。
一万余倭军先头部队也紧随其后,进驻该城。唐将刘仁愿正率守军与之急战,对方气势凶猛,已经夺取了周留附近的两座小城,形势很不利。
西北战场,唐大将苏定方正率唐新联军急战高句丽。高句丽领土面积和经济、军事实力都是朝鲜半岛的老大,战力雄厚,再加地势险要,唐军推进十分艰难。两军形成胶着对峙状态,谁也不敢松动!
(白江口海战中的倭军惨败图景)
军情急报至大唐朝廷,有的大臣主张先放弃百济,全力攻下高句丽,再南下收复百济,驱赶倭寇。
唐高宗李治是个战略家。他心中明白,等倭寇站稳脚跟,灭了百济和新罗,再与高句丽勾结,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大唐将完全失去朝鲜半岛,唐东北的大片领地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若那样,倭奴国称霸东北亚的野心就会得逞。
他当即驳回几位大臣的愚奏,训斥朝臣:面对外敌,认怂做软蛋,岂不辱没祖宗,愧为炎黄之后!华夏领地,寸土不能丢!犯我大唐,来者尽诛!
随即颁旨:命水军总管刘仁轨率一万两千名水战精兵,调大型战舰百七十艘组成大唐舰队,穿越东海,开赴百济,迎战倭寇!
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从山东率陆军7000赴百济增援守军刘仁愿部!
刘仁轨是大唐水战名将,率领着这支举世少见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穿越东海,顺风顺水抵达百济。
他与刘仁愿商定:陆军由陆路南下,自己率水军由熊津入白江口,朔江而上夹击扶余丰与近两万倭军固守的周留城。
夺下周留城,歼灭扶余丰及两万倭军之后,再合力迎击后期到达的倭军主力,将倭寇举国之兵全歼于海上!
06
这年的八月,注定是个载入史册的火烈之月。
(唐军战将,水军统帅刘仁轨剧照)
这天,刘仁轨率舰队刚刚抵达白江口,正欲挥师猛扑周留城时,突见倭军主力已先抵达,千余艘战船也已黑压压屯居于海面!《旧唐书·刘仁轨传》载:“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
刘仁轨不愧大唐名将,足智多谋。他随即调整计划,派斥候传令仁愿部,围死周留城,不准倭军溜出一兵一卒,自己先迎战倭军主力。
倭军见唐军兵力稀少,分外眼红,其统帅朴市田来津战刀一指,顿时千船竞发,蜂拥而来!
仁轨下令:大唐舰队一字列阵,封死海口,不准倭贼一船一兵靠近!
两军一对阵,尽显实力差距。倭军战船长不过30米,宽约8米,载员一百四十人,被唐军将士戏谑为“碰碰船”。
而大唐战舰皆为艨艟巨舰,被称为“楼船”。每舰高达三层,载员800。底层储存兵器和给养,中层屯兵,顶层作战!
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战具附》载:“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容战士八百人。”按这话的意思,唐军舰高达30米!
唐舰的作战层高出水面数丈,四面环绕着密密麻麻的射击窗口。周围以各种重刑抛石机、车弩炮、木车弩、竹竿弩等远程杀伤性武器紧密布阵!
倭兵全用战刀和普通弓箭,射距不过百步。
唐兵普遍使用强弓硬弩,配弩种类多样,远中近距离结合。大型弩射程500米开外;伏远弩超过400米;擘张弩超300米;射程最近的单弓弩也超200米。
(白江口海战中的大唐海军舰队)
刘仁轨所率领的这支舰队,装备各种弩达3000余张,且全为“一发十箭”。一旦将士们一起张弓齐射敌阵时,都是万箭齐发,箭羽遮天密不透风。
尽管面对唐军的高大战舰。倭军凭着武士道精神,还是不要命地驾船死冲。
等他们冲到离唐军还有数百米之远时,只见唐舰上弩矢齐发,砲石纷飞,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地朝着倭军阵容飞来!
船上的倭兵们无处躲避,或中箭落水,或头破血流,断胳膊折腿。倭贼千艘战船一片混乱,尽是呼爹叫娘,鬼哭狼嚎!
倭军一次又一次反复冲击唐军舰阵,妄图登舰砍杀唐军,每次都半途而废,无法靠近。
唐军舰船毫毛无损,一兵未少,而倭军已损兵折将数千人,他们死前连唐军士兵长得啥模样都没见着!
次日,倭军统帅朴市田来津变换阵法,改用长蛇阵。他“仰天而誓,切齿而衅”,挑出阵中奇勇者领头,编成几条长蛇,盯住唐军舰与舰的空隙处拼死前蹿,企图攻破唐军。
刘仁轨熟读兵法,三十六计滥熟于心。他见变即变,断然指挥舰阵从中断开,放进倭军。
当倭军临近海岸正得意时,只见仁轨一声号令,唐军舰队飞快收缩,断掉倭军退路,形成左右包抄之势,将千船倭寇压缩一个狭小的三角海域里。
(被唐军将士戏称为“碰碰船”的倭军战船)
倭军战船互相冲撞,施展不开,你挤我,我撞你,乱成一锅粥。头顶上,箭羽、砲石漫天降落!
突然,天佑大唐,一阵东南风骤起!仁轨见势,即令火攻!片刻间,唐军各艘战舰上,火箭、火雷,齐齐刷刷朝着倭军飞去!
倭军阵中即刻起火,只见锋烟弥漫,烈火熊熊,风助火威,火涨风势!火焰漫天,大海通红,倭军战船全被烈焰吞噬!
混乱中,倭军统帅朴市田来津无力回天,战死坠海。其麾下战船各自逃命,互相冲撞,砍杀夺路,哭喊震天,惨叫凄厉……
《旧唐书·刘仁轨传》如此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其焚舟四百艘。烟陷涨天,海水皆赤。”
这就是中倭历史上的首次开战,功炳史册的白江口海战!
这一战,烧毁倭军战船400多艘,45000多名倭军主力尽遭火焚,侥幸逃回倭国者不过几千人!
海上全歼倭军主力,消息传进周留城,攻城唐军士气大振,又逢孙仁师所率援军抵达,两部合力,一鼓作气,兵临城下。此时,守城倭军已战死过半。
败局已定,百济王扶余丰逃向高句丽,王子余忠、胜忠率剩余守军打出白旗投降!倭军残余集结于礼城,向唐军缴械后,唐军准许撤离回国。
(白江口海战中火葬倭军主力剧照)
尾声:
这一天,是倭国天智二年,大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8月28日!
这一天,是倭国历史永运抹不掉,并且不得不世世代代相传的耻辱日!
白江口海战,水陆战场共歼倭军雄兵五万余,将倭国百余年几代人聚集起来的国力和元气损失殆尽,彻底打掉了他们侵占朝鲜半岛,称霸东北亚的野心!
这一战,成了倭人沿续了近千年的噩耗!在这近千年里,不管谁当天皇,不管谁掌控倭国,也不管谁野心有多膨胀,都没人敢再向朝鲜半岛伸出魔爪,没人敢再想与中华民族碰硬!
这一战,使倭国朝野真正认识到了弹丸岛国与西邻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差距有多大!
这一战,迫使倭人不得不低下头来,老老实实学习中国文化,向中国规规矩矩跪地称臣长达九百余年!
(白江口海战中“烟陷涨天,海水皆赤”)
(火势猛烈,倭军无力逃身)
(倭军阵脚大乱,互相冲撞,溃不成军。)
(海战中焚烧倭军战船四百艘)
(唐军装备的重型抛石机)
(唐倭白江口海战缩影)
(图片来自网络券商配资开户,版权归原作者,诚谢!文章原创,未经本人同意谢绝转载!)
发布于:天津市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