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16 21:50 点击次数:83
十大股票杠杆平台
不要意外!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最有人气的地方,不是商场、公园,而是古祠堂。
古祠堂可以是农家书屋,福元徐公祠的雕栏玉砌之间,是孩子、家长认真读书的面孔,近7000册的馆藏也吸引了村民、读者来到这里借阅书籍,参加阅读文化活动。
古祠堂可以是民俗博物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依次排开,游人络绎不绝,能感受灰塑、珐琅彩、盆景等岭南民俗文化,聆听三华村900多年的历史故事。
古祠堂可以是“第二课堂”,在集之徐公祠里学习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故事,在仲和徐公祠里舞南狮学书画,在古建筑里“穿越”历史,学习传统文化。
正是三华村量体裁衣、活化利用古建筑,让古祠堂的功能与时俱进,从宗祠文化的载体,成为承载多种功能的开放空间,是乡愁的寄托之地,更是现代生活的公共服务空间。
尽管时光流逝,古祠堂的大门依旧常打开,人们依然爱来、人气鼎盛。
古祠堂变农家书屋
古祠堂变农家书屋,是三华村多年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花都区最大、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华村北宋建村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现有祠堂22座、古民房近700间,风水塘8口,古树木众多。
面对丰厚的文化“家底”,如何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村民面前的一个难题。几年前,因为无人管理,古建筑不仅年久失修,甚至有村民在里面煮饭、放牛。
转折点是2019年开始活化利用集之徐公祠。
“第一步是把古祠堂统筹起来。”三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金良说,不能看着村里的文化根脉没人保护,所以村委会在赢得村民支持后,由村里统一管理。而集之徐公祠既是古祠堂,也曾是中国同盟会番(禺)花(县)分会的旧址,成为该村活化利用古建筑的首个试点。
从集之徐公祠开始,三华村组织保护和修缮完成了共11座祠堂,通过局部拆除、抽疏建筑、复建、补漆等方式对村历史古建筑进行焕新。
保护起来,更要利用起来。
新的探索则是将福元徐公祠活化利用为三华村农家书屋。“选中福元徐公祠,是因为其正好位于两所学校之间。”徐金良说,当时为了解决孩子放学后去哪儿的问题,所以尝试将百年宗祠升级成农家书屋,既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也觉得在古祠堂里传承传统文化最适合不过了。
农家书屋的升级改造也带来了惊喜。其充分利用古祠堂原有建筑结构,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融合教学、展示、研讨、阅读等功能,目前藏书近7000册,并植入数字阅读以提升阅读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建成“可了解村史”“可阅读书籍”“可研讨课题”“可感受非遗”的综合性文化场馆,为学生、村民和游客提供阅读、参观、教育、休闲等多元服务。
“现在家门口就有图书馆,随时随地都能去借书、看书,环境又好,村里大人小孩都爱去!”不少村民称赞。三华村农家书屋建成后人气高涨,不只成为村民的好去处,也吸引了更多村外人慕名而来。
正是打破思路,打开古祠堂的大门,让农家书屋成为了三华村的“文化招牌”。古祠堂成为农家书屋的历程,还被花都区还创排为情景剧《悦读书乡》,向更多人讲述三华村文化兴村的故事。
探索N种“打开方式”
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华村不只是农家书屋一种活化利用路径,而是根据古祠堂的不同特性量身定制了多种模式。
首先是博物馆模式,最为代表的是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从东往西,大夫第、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并排而建,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民俗博物馆所在地。这是花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工艺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建筑群,是游客寄托乡愁、了解岭南文化的热门选择。
论创新,则是以福元徐公祠活化利用为农家书屋的书房模式。凭借“村馆校”合作共建新路径,农家书屋也获评广州市农家书屋阅读服务创新升级示范点。
同样服务于孩子放学后去哪儿,与农家书屋紧邻的仲和徐公祠则又有不同。仲和徐公祠建成为党群服务红色驿站,直面“四点半治理焦点”,强化家校共育功能,学生在这里既可以学习武术舞狮、也可以学习国画,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此外,首先试点改造的集之徐公祠,如今也建成为革命纪念馆,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打造方向,传承好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除了创新利用,三华村也保留了部分古祠堂,依旧发挥着最为传统的村民议事的功能,用作村民大会以及喜丧事的举办等,传承下三华村最原汁原味的乡愁。
不同的古祠堂,形式多样的应用,也激活了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
最为代表的是去年10月三华村举办了首届“御史大王诞”民俗节,依托村里的水仙古庙,让“九月九,三华店佬舞马骝”的特色节庆活动重磅回归,传承和传颂御史大王与三华村徐氏先辈共建的守信精神。
利用古建筑承办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也成为日常生活。三华村每周在农家书屋或红色驿站开展“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不定期在资政大夫祠、水仙古庙等古建筑举行“青少年诗词大赛”“醒狮闹元宵”“全民阅读进乡村”等活动,让隐于社区、深巷的古祠堂,时至今日依旧人气鼎盛。
【记者手记】
不要“供起来”,要“用起来”
大俗即大雅,乡村文化是村民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本身就有接地气的一面。尽管时代在变,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以贯之的,其文化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其根源是村民的日常生活。三华村能探索出多条活化利用古建筑的路径,是在保护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充分掌握了当下村民的生活需求,尽可能地挖掘古建筑的新功能、发挥其实用价值,让村民、群众用起来,让古建筑再次融于村民生活,扎根土壤再次长出新芽。
【对话百村】
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
三华村如何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在三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金良看来,该村正多举措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以文兴业,该村要继续深度挖掘传统古村落内涵,构建东起三华牌坊,西至资政大夫祠的乡村主轴线。近来,更是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协同推进三华村文旅小镇建设项目。同时,规划选址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外建设英雄广场,塑造乡村旅游打卡点。
在文化惠民方面,三华村要继续携手广二师文学院打造“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文化品牌,定期开展夏(冬)令营、国学英才班、经典读书会、民俗工作坊等系列课程。此外,该村还聚焦以文铸魂,历时5年编写《三华村志》,详细记录三华村的人文风情,并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别出心裁举办各式文化活动。
【延伸阅读】
专题|广州百村观察
采写:南方+记者 傅鹏
设计:钟冠婷
图片:新华街三华村提供十大股票杠杆平台
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