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08 22:26 点击次数:113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不禁让人担忧:“AI先驱”是否正逐渐失去光芒?股票如何开杠杆
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对于统一大业的进程有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1982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名为《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引起了两岸社会的深度共鸣。
蒋经国随即便向中央提出要求,可面对这一要求,邓小平却反问道:“这现实吗?”
为何这封信能引起蒋经国的重视?蒋经国又提了什么要求,能让邓小平如此反问呢?
放下私怨致信蒋经国商谈统一
从1979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中央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思路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中央对台湾释放出强烈的善意,开始了期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
然而由于两岸消息的相对闭锁,缺乏基础的交流渠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并未对此做出明确回应。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1982年。
蒋经国发表了一篇纪念蒋介石去世七周年的文章,其中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故园与先人同在。”
这篇文章在台湾发表后,经过香港媒体的誊抄,最终送到了时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手中。
邓颖超敏锐捕捉到了蒋经国对于大陆态度的微妙转变,她强烈意识到:
改变两岸关系,或许就在于此时中央如何对此做出反应。
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连夜召开全体会议,最终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并将该建议报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批准。
给蒋经国写信,以中央领导人的名义写岂不是更有分量也更显诚意?为何要决定由廖承志来写呢?
原因就在于廖承志与蒋经国有很深的私交,两人及各自的家庭是世交,也是世仇。
蒋廖两家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时期就已经熟识。
在地位上,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加入国民党都比蒋介石早,是国民党的元老,也是著名的左翼爱国人士。
有如此的身份背景,廖承志与蒋经国自然是自幼相识,二人相处之际更以兄弟相称。
1925年,廖仲恺被国民党右翼反动分子刺杀身亡。
尽管当时的种种证据都没有指向蒋介石,但何香凝等国民党左翼人士均认为,廖仲恺之死与蒋介石难逃干系。
廖承志得知父亲遇害的消息后,对蒋介石亦深恶痛绝,与蒋经国也断了联系。
不久后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蒋介石篡夺国民党大权,廖承志对国民党也彻底失望,并于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让廖承志想不到的是,1930年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时,却再次碰到了儿时的伙伴蒋经国。
廖承志与蒋经国的情谊非常深厚,廖承志也不想因为上一代的恩怨影响到下一代的感情,二人关系便再度亲密起来。
在校园内,尽管廖承志比蒋经国大两岁,但在学业上却是蒋经国的师弟。纵然蒋经国已经知道廖承志是共产党员,也依旧对他十分照顾。
在莫斯科求学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却也在他们二人心中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回国之后,廖承志与蒋经国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一直到给蒋经国写这封信之前便再无交集。
图丨蒋氏祖坟
有鉴于廖承志与蒋经国这一层特殊的关系,中央在组建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时,特别提名由他担任副组长的职位。
而成为副组长之后,廖承志向中央提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拨款修缮蒋介石祖宅、祖坟等处。
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多熟悉他与蒋家过往的人的议论。
对此廖承志只是说道:“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不应该纠结个人恩怨,一切都要向前看。”
1980年,著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到大陆访问,邓小平、廖承志等人亲切会见了她。
当听说她还要去台湾访问时,廖承志将修缮过后的蒋氏祖坟照片交予对方,希望她能送给蒋经国看一看。
陈香梅也没有辜负廖承志的好意,蒋经国看到照片后非常感动,感慨道:“共产党做了件好事啊,这笔钱应该我来出的。”
图丨邓小平和陈香梅
1982年,以蒋经国的这篇文章为契机,中央认为与蒋经国直接沟通的时机已到,故而委托廖承志向蒋经国致信。
廖承志接到这一光荣任务后,在邓颖超、邓小平等领导的帮助下,他终于写成了《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这封信从撰稿到定稿,耗费了廖承志诸多心血。
为了释放诚意,全文写作手法全部按照台湾的书写习惯,邓小平也曾亲自提出修改建议,这封信历时两个多星期才最终完成。
廖承志通过回忆与蒋经国的过往经历,进而上升到国家统一的政治层面,并大量引用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人的名言。
清晰准确的传达了中央对于统一的迫切愿望,以及与国民党再度合作的希冀。
这封信的意义,不仅仅是廖承志个人写给蒋经国的书信,更是大陆写给台湾同胞的一份家书。
最后,这封信通过香港的《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报刊,绕过台湾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查,被蒋经国和广大台湾同胞看到,随即迅速在岛内引起轰动。
自从1972年曹聚仁先生去世后,蒋介石父子便再没了联系大陆的渠道。
而这时隔十年才来到台湾的书信,廖承志诚恳温暖的话语,也让蒋经国感到无比动容。
那对于这封书信,蒋经国又是如何回复的呢?
蒋经国深思后向中央提出要求
早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健在时,大陆便通过香港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与台湾蒋介石父子就和平统一进行过接触。
不过,先前的诸多接触都是通过曹聚仁先生一次次往返于大陆和台湾来进行,双方并没有形成书面性的交流和约定。
图 | 曹聚仁获邀到北京期间,与邵力子(左)合影写信请缨获邀赴京
蒋经国虽然听闻大陆对台湾释放善意,但始终处于观望状态。
这次廖承志的书信让蒋经国觉得,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不过他还是碍于身份,不方便直接对大陆表示明确的想法。
最后,在蒋经国的多番考虑之下,他决定请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就廖承志的这封信做出回应。
然而宋美龄却在回信中对廖承志多加批驳,尤其以“敝帚自珍,幡然来归”八个字,最是伤害廖承志和大陆的诚意。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坚冰尚无法融解之际,蒋经国却站出来对宋美龄的回应表示不满,直言:
“她说的一切都是站在她的立场上,与台湾官方无关。”
随后,蒋经国便派遣自己原来的机要秘书沈诚前往大陆,与中央进行先期接触。
1982年10月,沈诚来到北京,受到邓颖超的亲切接见。
不过尽管邓颖超一再与之商谈和平统一的相关问题和政策,沈诚却屡屡暗示道:“今天台北的气候,恐怕还不是谈判时机。”
这时邓颖超也读懂了其中的意思,两岸毕竟分隔三十多年,此事确实不应操之过急。
然而一直在等待国共谈判的廖承志,却在1983年因病逝世,没能见到祖国统一,也成为他最后的遗憾。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央高层领导如邓小平、陈云等人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于和国民党举行谈判的看法。
期间邓小平曾说道:“要实现统一,就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我们则更倾向于举行两党平等会谈。”
蒋经国也终于了解了大陆方面的诚意,于是在1986年,他再次任命沈诚为两岸沟通密使。
从此沈诚便开始了频繁往来海峡两岸的两年。
会晤初期,沈诚带着使命来到大陆,向中央传达了蒋经国的意见。关于通商、通邮、通航等问题,大陆早有预期。
但让中央领导们都感到惊愕的是,蒋经国竟然要求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这一要求,明显就是要求大陆也实行和台湾一样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意味着大陆必须放弃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
面对这种要求,邓小平几乎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这现实吗?”
随后邓小平对此做出解释:
“你们在大陆搞过三民主义,还搞了三十年,但结果呢,贪污腐败,积贫积弱,外不能御强敌,内不能富人民,历史早已经做出了选择。”
沈诚也被邓小平的这番话说得心服口服,并将邓小平的话转告蒋经国。从那之后的数次交谈中,沈诚便再也没提过“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类的话。
蒋经国的这一要求虽然落空,但在随后的交流中,两岸之间却取得了其他方面的进展。
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进展
从1987年开始,沈诚赴大陆商讨的主要问题,便是希望两岸共同努力打破“三不政策”。
所谓“三不政策”,便是从蒋介石主政时期制定对大陆的相关政策,具体概括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当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台湾实行“三不政策”已久。
经过沈诚与大陆的多次交流,在双方的心里都已经认同了只有和平谈判,才是真正造福两岸人民,惠及中华民族的最好办法。
虽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台湾实行“三不政策”已久。
台湾老兵
但随着两岸高层的交流,台湾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破除“三不政策”的民间力量,甚至一些当年前往台湾的国民党旧部也加入其中。
事实上,这次沈诚来大陆之前,蒋经国就已经向他透露出自己的想法。
即实行新的“三不政策”,以“官民有别”为基础,采取“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这也就相当于是放开了两岸的民间交流。
这次与沈诚会晤的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杨尚昆。
杨尚昆在充分听取蒋经国对于实现新“三不政策”的设想后说道:
“先谈合作,后谈统一。希望两岸人民能互助交流,各取所长,先谋求发展国家经济,慢慢再要求政治上达成国家统一。”
这次会谈结束后,中央决定由杨尚昆再次向蒋经国致函,邀请他率领国民党代表团到北京正式和谈。
沈诚回到台湾后,蒋经国听取了他此行的经过,并激动地说道:“则明弟,你辛苦了!杨尚昆我们在莫斯科的时候就认识了!”
当他知道杨尚昆每次接见沈诚时,都会关心自己身体时,蒋经国感动地说道:
“这就是我们在东方文化上的共识,只有这样,两岸才有机会走向合作、统一的大道。”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正式废除“三不政策”,开放两岸民间人员的基本往来,还对大陆做出了适当的开放。
两个月之后,沈诚再次动身前往大陆。
临行前蒋经国将他叫到床前,这时的蒋经国早已重病缠身,但还是向沈诚嘱咐道:“我会仔细考虑下一步到大陆与中共谈判的人选。”
1987年12月,蒋经国再次向沈诚谈道:
“下个月的中常会上预计会宣布到大陆谈判的人员名单,到时候你可以跟大陆做沟通,协商一下具体的事。”
不过遗憾的是,一个月之后蒋经国就因病去世。
邓小平得知蒋经国死讯后,满面愁容的说:“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尽管如此股票如何开杠杆,邓小平依然坚信,国共之间一定会有第三次合作,这是时代潮流所向,也是两岸人心的大趋势。
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